程朱理學與愛國主義
宋明理學是一門嚴謹?shù)乃急嫘院軓姷睦碚擉w系,二程、朱熹等大師把孔子《春秋》經(jīng)和《春秋公羊傳》所首倡的微言大義尤其是“大一統(tǒng)”,“尊王攘夷”,“誅亂臣,討賊子”,“內(nèi)中國,外夷狄”,“貴王賤伯”等命題范疇,與孟子的義利觀、仁政觀,董仲舒的“奉天法古”、“君權(quán)神授”、“王道三綱”等思想糅合在一起,并納入他們的“誠、正、修、齊、治、平”的修業(yè)立德基本路線和天理論、道德論、人格論、人欲觀、歷史觀等思想之中,形成一門熔天道、人道、治道于一爐的思想理論體系及處理家庭與國家關(guān)系的行為準則,具有廣泛的適應性和極大感染力。而程、朱理學大師又都是卓越的理論家和教育家,他們到處興書院、建精舍,廣招門徒,授徒講學,以興起斯文、傳道明道為己任,把他們所建構(gòu)并身體力行的愛國主義思想理論,言傳身教給他們眾多的門人后學。后又經(jīng)歷代朝廷官府的提倡、宣揚及門人后學的篤志奉行,廣為傳布,遂使這套思想理論日益為社會公眾所接受,并代代相傳,積淀成為中華民族共同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心理要素,為我們這個中央集權(quán)的多民族統(tǒng)一國家的長期穩(wěn)定發(fā)展提供了強大的精神支柱。
其具體作用有如下幾項:一、以程朱理學的學派、學統(tǒng)、道統(tǒng)為主軸,啟迪、薰陶、教化、熔鑄出了千千萬萬憂國憂民、心懷天下、為國捐軀、為民請命的仁人志士和民族英雄。這里且以與朱熹有密切關(guān)系者為例:朱熹的后裔后學忠義死節(jié)之士甚多。其曾孫朱浚(朱熹長男朱塾之孫)“累官兩浙轉(zhuǎn)運使兼工部侍郎,尚理宗公主。元兵入建寧,浚與公主入福州,誓與知府王剛中死守。迨剛中以城降,浚與公主俱飲藥死”。(《宋史·昭忠錄》32下)另一曾孫朱潛(朱熹次子朱林土孫)寶中任浙江烏程令,目睹蒙元奴隸主步步南侵,而權(quán)奸主和誤國,他不甘披發(fā)左衽,遂效夫子“居九夷”之義,袖家譜攜二男一女,浮海而東,隱于高麗,傳播理學。后子孫繁衍,蔚為東國大族,保存了中華衣冠文物和禮儀習俗(見韓國《新安朱氏大同譜》)。朱熹私淑弟子魏了翁,避奸佞,重名節(jié),“會史彌遠入相專國事,了翁察其所為,力辭召命。丁生父憂,解官心喪,筑室白鶴山下,以所聞于輔廣、李燔者開門授徒。”“了翁再入朝,彌遠欲引以自助,了翁正色不撓,未嘗私謁”。(《宋史·魏了翁傳》)朱熹私淑弟子真德秀心存社稷,敢于直言抗疏,“立朝不滿十年,奏疏無慮數(shù)十萬言,皆切當世要務(wù),直聲震朝廷”。史彌遠擅權(quán)時,“方以爵祿縻天下士,真德秀慨然謂劉火龠曰:‘吾徒須急引去,使廟堂知世亦有不肯為從官之人!炝φ埲ィ鰹槊亻w修撰、江東轉(zhuǎn)運副使”。(《宋史·真德秀傳》)朱熹的女婿黃,知安慶府時,值金人破光山,沿邊多警,他毅然組織邑民筑城備戰(zhàn),使安慶“屹然無虞”。在此前,黃并多次上書朝廷及制府,陳抗金御敵之策,愛國之情溢于言表。后因見權(quán)臣當?shù),國事日非,遂請辭歸隱,修身見于世。(《宋史·黃傳》)黃在任官浙江、江西、漢陽軍等地時,均聚徒講學,以民族大義曉諭生徒,其所傳授培育的金華“北山四先生”:何基(號北山先生)、王柏(號魯齋先生)、金履祥(號仁山先生)、許謙(號白云先生)以及江西饒魯(字伯輿、號雙峰先生)、吳澄(號草廬先生)等人,不僅得朱學之心傳,成就卓然,且均具有崇高的民族氣節(jié)。宋亡,他們及其一大批弟子入元不仕,屏居山中讀書講學或以身殉節(jié)(《宋元學案· 北山四先生學案》、《宋元學案·雙峰學案》)。朱熹的三傳弟子文天祥(字宋瑞,號文山) 出自廬陵歐陽守道(號巽齋先生)之門,咸淳德間興兵抗元,揮戈閩、浙、贛、粵數(shù)省,浴血奮戰(zhàn),兵敗被執(zhí),囚于大都四年,不屈就義而死。死時衣帶中有贊云:“孔曰成仁,孟曰取義,惟其義盡,所以仁至。讀圣賢書,所學何事,而今而后,庶幾無愧”。(《宋元學案 ·巽齋學案》)朱陸共同的后學謝枋得(字君直,號疊山)德間亦舉義兵抗元,由信州轉(zhuǎn)戰(zhàn)閩北一帶,兵敗,乃變姓名,寓建陽山間,日麻衣躡履,東向而哭,后賣卜建陽市中。宋亡,元廷累召不赴,官府強之而北。至元都,唯問被囚之宋主及謝太后所在,再拜慟哭,不就醫(yī)就食而死。(《宋元學案·存齋晦靜息庵學案》)清全祖望贊曰:“巽齋之門有文山,徑畈之門有疊山,可以見宋儒講學之無負于國矣!(《宋元學案·巽齋學案》)文天祥同門學友鄧光薦,助天祥勤王,挈家入閩。一門十二口,同時死于賊火中,乃隨駕至廠〖KG-3/4 〗圭山。廠圭山潰,光薦赴海者再,輾轉(zhuǎn)不死。后與天祥同被執(zhí)送燕京,囚于驛中。
(《宋元學案·巽齋學案》)天祥另一講學友羅開禮(字正甫),“知永豐,倡義以仗大節(jié),連兵鄒鳳〖FJ J〗,駐師永豐,吉、贛軍潰,元兵追及空坑……執(zhí)囚吉安,不屈,八日不食而死。”(同上 )廬陵張千載(號毅甫),亦文山同道,“文山被執(zhí)北上,過吉州,先生涕出相見,曰:‘丞相往,千載亦往’。往即寓文山囚所近側(cè),三年供送飲食無缺。又密造一櫝,文山授命日,即藏其首,負骸南歸,付其家安葬。”(同上)謝翱,福建霞浦人,服膺朱子學,號希發(fā)子,德二年,文天祥在建州(今福建南平)開府抗元,謝盡捐家資,召募鄉(xiāng)勇,投奔天祥麾下,任咨議參軍,同赴國難,宋亡后,避居溫州,以天祥氣節(jié)自勵。(《福建通志》)長沙朱子信徒尹NC024,字耕叟,早年潛心傳授朱氏《四書》,晚入李庭芝幕府,用薦擢知衡州。元兵圍攻潭州,帥臣李芾率邑民死戰(zhàn),援兵不至,“先生知城危,召弟岳秀使出,以存尹氏祀。已乃積薪扃戶,朝服望闕拜已,先取歷官告身焚之,即縱火自焚,闔門少長皆死焉!尹早年曾就學于岳麓精舍,“先生死,諸生數(shù)百人往哭之。城破,多感激死義者”。(《宋元學案·巽齋學案》)其余相類的節(jié)義之士,如恒河沙數(shù),不勝枚舉。“疾風知勁草,亂世見忠貞”,他們的忠行義舉,光昭日月,永遠銘記在國人心中。
二、程朱理學蘊含的愛國主義思想理論,豐富、強化了國人民的倫理道德觀念,激揚了中華民族的浩然正氣,凝聚了億萬炎黃子孫抱群同心,團結(jié)御侮,革舊立新,為振興中華而斗爭。自“尊王攘夷”、“愛君憂國”、“內(nèi)中國、外夷狄”、“誅亂臣、討賊子”、“大一統(tǒng)” 等大經(jīng)大法和忠、孝、廉、節(jié)等道德規(guī)范被納入程朱理學天理論的框架后,這些都被看作天經(jīng)地義,無所逃于天地之間,人人都必須遵循的行為準則及理想信念,深深烙印在全民族的心靈中,而欺君罔上、賣國求榮、貪生怕死、屈膝投降、分裂國土、陷害忠良等等,則被看作是大逆不道的丑事惡行,應全國共誅之,全民共討之。謝疊山說:“儒者常談所謂為天地立心,為生民立極,為去圣繼絕學,為萬世開太平,正在我輩人承當,不可使天下后世謂程朱之事皆大言無當也!(《疊山文集,與李養(yǎng)吾書》)金華許謙的門人胡翰論華夷之辨時說:“ 中國之與夷狄,內(nèi)外之辨也。以中國治中國,以夷狄治夷狄,勢至順也!(《仲子文集· 正紀論》)文天祥《正氣歌》云:歷史上一切忠義之士的忠行義舉,均為充塞宇宙的浩然正氣磅礴流化而成,“天地有正氣,雜然賦流形。下則為河岳,上則為日星。于人曰浩然,沛乎塞蒼冥!瓡r窮節(jié)乃見,一一垂丹青。在齊太史簡,在晉董狐筆。在秦張良槌,在漢蘇武節(jié)。為嚴將軍頭,為嵇侍中血。為張睢陽齒,為顏常山舌;驗檫|東帽,清操厲冰雪。或為出師表,鬼神泣壯烈;驗槎山,慷慨吞胡羯;驗閾糍\笏,逆豎頭破裂。是氣所磅礴,凜烈萬古存”。在這種思想的激勵下,我國人民的反對外族入侵,維護國家統(tǒng)一和民族繁榮興盛的斗爭持續(xù)不斷,一浪高過一浪,使我們民族多難興邦,故國神州歷萬劫而不衰。值得注意的是,程朱理學所包容的這種愛國思想和民族意識,不僅有力推動了我國元、明、清幾代的愛國民族斗爭,而且成為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強大思想動力,一直影響到當代。例如太平天國的“太平”二字。即出自今文經(jīng)學《春秋》“公羊三世”(即據(jù)亂世、升平世、太平世)學說。從金田起義直到天京失陷,太平天國始終據(jù)“華夷之辨”、“夷夏之防”、“內(nèi)諸夏外夷狄”的《春秋》大義與清政府周旋,與外國侵略者對陣。楊秀清、蕭朝貴發(fā)布的《奉天討胡檄布四方諭》,即通篇突出華夏胡虜之別,“順逆有大體,夏夷有定名”,號召 “中國之人”“同心戮力,掃蕩胡法”,“肅清胡氛,同享太平”。洪仁被捕犧牲前所作的絕筆詩,其中一句就是“春秋大義別華夷”(轉(zhuǎn)引自李華興《中國近代史》第三章《太平天國時期的農(nóng)民革命思想》)。孫中山先生三民主義之一的民族主義,最初的涵義就是“驅(qū)除韃虜,恢復中華”,其理論依據(jù)之一也源于“夷夏之防”、“華夷之辨”的傳統(tǒng)思想。章太炎的排滿革命主張,來自浙東學派黃宗羲、萬斯同、萬斯大、全祖望等具有濃厚民族思想的學者的影響。他自己也提到,幼時嘗從外祖父宋有虔讀經(jīng),在《東華錄》上見戴名世、呂留良、曾靜等文字獄記載,“甚不平”。“其外祖父謂:“夷夏之防,同于君臣之義!闭略唬骸懊魍鲇谇,反不如亡于李闖。”1902年,章太炎與秦力生發(fā)起支那亡國240周年紀念會,主旨即為“追思亡明,公開反清”。幾百年來,每逢外敵入侵,民族危亡的關(guān)頭,我國各族人民都能從民族大義出發(fā),自覺地以階級斗爭服從民族斗爭。特別值得注意的是,早期改革派思想家龔自珍、魏源和戊戌維新的領(lǐng)導人物康有為、梁啟超等的主張,很大成份也脫胎于朱子所注的《四書五經(jīng)》及《春秋公羊傳》,他們原來也都是孔孟程朱的信徒。
三、程朱理學所闡揚的大一統(tǒng)思想在推行過程中,逐漸為中華民族內(nèi)部各兄弟民族所認同,成為民族融合的紐帶和催化劑,凝聚了中華一體。據(jù)筆者統(tǒng)計,我國自西周至兩宋,共約2300余年之間,全國真正實現(xiàn)統(tǒng)一的局面,僅西周、秦、漢、西晉、隋、唐六個朝代,約700年左右,而春秋、戰(zhàn)國時期諸侯混戰(zhàn),列國相爭,漢末三國鼎立,永嘉之亂后南北朝分裂,直到五代相殘,宋、遼、西夏、金相侵等,總共占了1600多年(占三分之二時間)。但宋以后,直到清末,盡管出現(xiàn)了元明清三朝的更替和北方兩個少數(shù)民族入主中原的情況,卻始終維系著全國統(tǒng)一、一個政權(quán)的局面。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。事實證明:作為民族傳統(tǒng)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重要發(fā)展階段,且在相當一段時期成為全社會的統(tǒng)治思想的程朱理學,不管有多少時代局限和謬誤,也不管它與我們今天現(xiàn)實生活有多大距離,但其中蘊含的愛國主義思想和民族精神,經(jīng)過不斷繼承發(fā)展和更新早已成為中華民族共有的思想財富,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源泉之一,這是無法否定的客觀事實,我們切不可妄自菲薄,自暴自棄。而應弘揚其中的精華,為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,提高我國綜合國力作借鑒。 (楊青 福建閩學研究會副會長 ) |